不支持Flash

侯咏:大片并非艺术的没落 越是大片越要大众化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7日11:22  深圳商报

  中国的电影人在如何适应大片制作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认为目前我们拍出来的大片还是不够“大众化”,因此没有获得大众的赞同。越是商业大片,在观看范围上越应该针对更大的受众群,剧本创作上应该遵从具有普遍价值的道德标准,满足大多数观众所能够接受和认可的善恶标准。然而这一点在我们的这些大片中却没有体现出来。

  侯咏(blog)是深圳电影制片厂一级摄影师,曾经为四代导演掌镜,包括张艺谋田壮壮、谢晋、丁荫楠、胡雪桦等,拍摄了《孙中山》、《鸦片战争》、《猎场扎撒》、《盗马贼》、《蓝风筝》、《天国逆子》、《兰陵王》、《联手警探》、《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幸福时光》等数十部影片,先后四度获得金鸡奖最佳摄影奖。他执导的电影《茉莉花开》汇集了章子怡陈冲(blog)姜文刘烨陆毅等演员,夺得第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电视剧新作《卧薪尝胆》在央视播出后也获得好评如潮。

  大片尚缺乏周边的文化支持

  “大片热”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必经之路。事实上我们很难想像,如果中国的电影市场上至今尚无大家正在骂的这些大片,那会是什么样子?我认为商业大片是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化娱乐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也是电影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目前中国的大片出来以后引发很大的争议,观众普遍反映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很不满意,《黄金甲(blog)》、《夜宴》《无极》(blog)等大片放映后都受到大量批评和指责。一个重要原因我感觉是由于观众特别是年轻的观众欣赏水平提高很快,他们对于国际影坛的关注和了解很多。虽然国内大片的制作、营销等各方面都处在较快的发展中,但是仍然与国际水平有一定差距,发展速度跟不上大众欣赏水平的提升速度。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作为电影人自己也很着急。我们都希望能拍出好的大片,但这不是单单取决于导演个人的问题,而是取决于整个电影制作、推广和营销的发展程度、认识水平,与整个国民经济水平的发展也有很大关系。

  中国电影目前亟须探索制作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大片,我觉得这会是一个前仆后继的过程。由于我们制作大片的经验尚浅,需要向国外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很多。同时目前还缺乏做大片的周边的文化支持,异军突起的大片形成一种很奇妙的爆发式的繁荣,最后形成了大片与普通影片强烈的反差,这其实是中国电影市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

  大片常遇到“意外事件”

  制作方和导演对于大片的初衷都是好的,但是为何结果难如人意?这是因为要掌控好一部大片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中有不少困难。很多观众可能还不了解,中国的大片有些并不是独立完成的,而是和美国方面合作制作的。由于做出的片子要往美国市场推,就要按照美国的标准来制作,因此在拍摄过程中还要融合美国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这往往就造成最终效果与导演起初的设想不符合、与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不吻合、与观众心理预期不合拍的情况。

  拍《英雄》就是如此,每一部分拍好后要进行观影测试,把各方意见集中起来进行再修改,这种做法在我们国内电影制作中都是没有的。而美国方面与我们在很多东西上都存在文化上的差异,往往我们认为好的他们不能够理解,而他们认为美的东西我们又觉得不理想。《英雄》应该算是中国第一部“大片”,我也曾参与了该片的制作。记得片中有一场在九寨沟的水上打斗戏,好莱坞的意见是要将这段戏砍掉,最后是在张艺谋的一再坚持下才得以保留。因为我们认为如果没有了这场戏,整个片子就会显得很干涩而且不平衡,失去了水润灵动的感觉。而用雨中水珠对打那一场,美国人也不爱看,认为太玄了,他们喜欢真枪实弹的打斗,因此他们很想删掉这段戏。不少场面如果能够完全按原本的剧本拍的话我认为本来是很好的,但是经过删减后就变得支离破碎。再加上时间和影片长度上的限制,整部影片的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另一方面,一部影片投资越大,导演越容易受到各种限制和影响。由于大片用的都是大牌演员,拍的都是大场面,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全局,这些变化往往都是难以预料和改变的。《十面埋伏》是张艺谋在拍摄过程中遇到问题最多的影片。当初在乌克兰看景时选择了鲜花盛开的美丽花地作为外景地,回国后剧本也是按照这样写的。结果第二年剧本写好了准备拍戏时国内出现了“非典”,乌克兰不让摄制组入境,最后经过多方协调进入实地后,发现花地的环境已经不存在,必须将剧本重新修改。剧组只好在拍摄现场匆忙改剧本。没想到刚拍两天又下起大雪,但是剧组不能等,只能赶紧抓拍雪景,第二天雪景没拍完,太阳又出来了,满地雪就变成了烂泥。此外拍摄期间还出现了金城武断腿等种种意外,这些都为拍戏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大片的缺点是还不够“大众化”

  除了一些客观的因素会影响影片的质量之外,主观因素当然也是不可否认的。虽然大家都很重视讲故事,但是到底如何把故事讲好,这其中的方法也很重要。这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其实都是新的课题,都是在一边拍摄,一边学习,一边领悟。

  《黄金甲》和《夜宴》两部影片内容奇怪地相似,都是宫庭中的阴谋、情感和斗争,令人感觉非常雷同。由于剧中人物所做的行为背离了大众的善恶标准,造成的结果是:演员在戏里投入地演,又哭又叫,而观众观看时却根本进入不了角色而显得有些无动于衷。以《夜宴》为例,人物的塑造过于复杂变化,以至于观众完全不能理解,看的时候也无法投入。例如,葛优在剧中为爱情甘愿丢掉王位,而章子怡扮演的皇后背着葛优私通王子,这让观众有些同情葛优这个皇帝。当葛优偷听到他们二人私通时,在大殿中孤独站立的一幕是多么无奈;然而接下来处理武官大臣时使用酷刑,场面变得极其血腥和残酷,这时的葛优在观礼台上却完全无动于衷,显得非常冷酷无情……这些种种矛盾的表现让观众的情感忽左忽右,感觉人物性格和立场都摇摆不定,产生不可思议之感。我认为,影片的立场应该是站在广大观众的立场上,观众的善恶判断不可逾越,这样才能够塑造出性格鲜明的人物和角色,取得观众的认可。

  拍大片并非艺术上的“没落”

  其实中国大片的推出对于大家来说都有收获,制片方、导演、观众都能从中进行反思。有不少声音说张艺谋、陈凯歌等导演们拍大片是一种艺术上的没落,我不这么认为。我们不能为了艺术而艺术。艺术是全面的,就像一家人吃饭,有时候吃饭,有时候吃饺子,有时候吃粥。不同的人、不同的观众都有不同的选择。拍大片并不能代表有什么问题。大片既然需要存在就证明这种类型的电影有市场需求,我们不需要过多地指责它。一个人如果一辈子总拍一种片子又有什么意思呢?如果我有机会我也很乐意拍大片。

  其实片子越大越难拍,就好比要炒一盘全国人都爱吃的菜就非常难。现在中国的大片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其实美国的大片也有很多烂片,花的钱可能更多。因此我们要在前车之鉴下总结出经验教训来发展我们自己的好的大片。对于中国目前的大片来说,巨大的投资不仅仅是在国内市场,国内市场收益好的影片并不一定能收回成本,国外的市场也应该考虑进去。现在我们整个创作集体对于大片的制作也在进一步的摸索中,包括要进一步研究国际电影市场的规律,更好地面对全球化的电影观众。我非常希望中国好的、富有国际

竞争力的大片能越来越多。 作者:记者何文琦/文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15,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